•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高考数学+理综接近满分。
• 希望杯数学竞赛银奖
• 教授学生300+,AMC12 学员最高分144,120分以上的学生超过30%,IB 7分率/Alevel A*率均超过80%。
• 教授IB数学、A-Level数学、AMC10/12、AIME、欧几里得。
仔细回想一下,这是我在教育行业的第七年。
七年可以让很多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我想继续深耕在教育行业的初心。
我是沈克,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尤记在我高考的时候,我的满分科目其实是化学。理应我可能更应该做一门化学老师,但我发现很多学生化学学不好的根源其实出在了数学上。
底层的数理思维根基没建立好,导致后续才发现自己的理科其实是“豆腐渣”工程。
做了那么多年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我的老师们无一例外,纷纷跟我表示:沈克很适合做老师。
最终让我决定踏入教育行业的原因,是在南大读书期间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说的是:有人可以教会你不知道的事情,但却不让你觉得自己很笨。
这句话其实挺俗的,但我也同时认为,这才是我想追求和达到的教育模式。
不同于体制内的课程,无论是 AMC 系列数学竞赛,还是国际课程里的数学科目,这些知识点和考察方式都更有趣且有新意。相比习惯了填鸭和按部就班的体制内孩子们,国际学校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更积极,因为“放养”的他们更清楚自己想追求的。
数学是一门可以让人把复杂问题想明白的实用性学科。到现在为止,哪怕我早已不需要考试,我依然觉得是数学这门学科,让我成为一个看待问题更加理性的人。
我犹豫这件事是否要告诉大家,但说也无妨。这段看似“重复”的一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从真正意义上想得更透彻了。
我的高考参加过两次,第一年受家庭原因影响,我的发挥并不如意,即便用当时的成绩直接填报志愿也可以去到别人眼里很满意的学校,但我觉得,我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像样的交代。
如果说第一次备考的我是得过且过,选择努力是因为看到身边人都在努力的话。那第二次备考的我,就是很纯粹地在争取自己想要的成绩。
物理意义上只过了一年,但心态已完全不同。
后来回想起这两年,我慢慢觉得,很多人追求不到结果,所以才会宣扬自己是过程派。但当你真的很在乎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会付出努力,也不会轻言放弃。
这也是我希望传递给学生们的:要为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抗揍”的人。
相较国际课程科目的教授,我和 AMC 数学竞赛的缘分应该更深厚。
不同于体制内的学习内容,AMC数学竞赛 是一项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数学非常快乐”的竞赛。
在 AMC 授课过程中,我会用到教材里的知识点,通过教材内的知识看竞赛,最后再回到教材本体,帮助学生把整个数学体系的知识点串练起来。
哪怕学生无意追求在这项高含金量国际竞赛中的分数,只追求学习 AMC 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带来很大的提升。
就我所教授的学生来说,乐于挑战 AMC数学竞赛 的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年纪不大,但很有勇气。这些学生通常课内成绩已经学得不错了,同时又希望自己挑战一下竞赛。
另一类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抗揍”的学生,这类学生不会碰到难题就打退堂鼓,反而会越挫越勇,不断磨练自己对数学各领域知识的应用,在未知的探索中锻炼自己。
这里分享一个印象十分深刻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十年级在读,但是 AMC12 已经拿下了 144 分的成绩。
这个学生给我印象很深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他每次做题都会先讲一遍自己的思路,哪怕这个思路有很离谱的错误,哪怕这个知识点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但他从不害怕出错,并且很享受和我一起评价做题思路的过程。
二是他从始至终都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他想磨炼自己,想去藤校,想为后续学习培养基础素质等等。
其实 AMC12 他可以再多拿 1.5 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项竞赛中选 F 代表可以“不劳而获” 1.5 分,但他还是想试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出这道题,有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虽然最后没能拿到那 1.5 分,但在我心里,他依然“赢”过了大多数更高分的学生。
当学生不怕错,成长起来自然会更快。
不做犹豫的人,不做空想的人。
从数字计数到融通生活里的大智慧,数学这门课能教给我们的,远不止课本里的这些。
了解更多沈老师课程服务
扫描添加下方二维码
获取1v1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