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文科博士龚瑨老师来做一次专访
龚瑨
【简单介绍】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MPhil in Social Theory, China and Global Social Development),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PhD in Sociology)。教授社会学、全球化、社会发展、文化研究、口述史等课程,有丰富的媒体写作、学术发表、编辑、出版经验。
【授课科目】
AP美国历史、AP人文地理、论文写作、AP英文文学与写作
【教学成果】
授课时长1000小时,帮助师数名同学录取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
中学时代的我一定想不到十年后我会在人文社科领域拿到博士学位。中学以来,我一直是理科生,大学也念的是管理。那时我既不喜欢阅读,也不擅长写作,对一切文科的东西都很抵触。因为我认为文科就是在考记忆力。自己只要把考点和答题模版背下来,就能考一个还可以的分数。我不理解这些课本上的知识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学这些以后也用不到的名词有什么意义。于是,我选择做一个每天刷题的理科生。
上了大学后,自己能明显感受到,不同背景的同学差距非常大。许多阅读积累很大的同能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在讨论中侃侃而谈,但是自己只会做题,也不懂得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里参加的一些学校组织的公益实践让自己遇见了社会学。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些用文字写下的概念并不只是为了背下来去考试的,而是同自己有关系的,是有意义的。通常,社会学的第一课都会讲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把个体的经验和自己所处的历史结合起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去探究这两者在社会中的关系,探究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社会学是所有人文社科领域综合性和现实关怀最强的学科,它启发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问题产生的脉络是什么,能够怎样去解决。
那个时候我每天在读书馆进行大量的阅读,去听哲学系、文学系的课。老师提到的学术专著,我都会事后找来看。后来,自己也做一些社会调查,写一些调查报告。申请研究生的时候,我就自己准备,跨专业申请了一些社会学的项目。因为申请的项目都是研究导向的,需要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和学术写作的范本。这其实是自己第一次写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过程非常痛苦。但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日常的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写作一开始其实就是模仿。平时阅读的时候,我会选择性的精读好书,把自己觉得非常棒的论述记下来。那么写论文哪里卡住了,我就可以再去看看那些写的非常好的研究者,他们是怎么表达的,他们怎么样一步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我很幸运地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全奖去读哲学硕士(MPhil)。香港高校是英式的学术体系,哲学硕士其实相当于哲学博士(PhD)的前身,是一个博士的中转站。这个学位要求你两年内提交相当于初步水平的“博士论文”,日常的学习和上课也是和博士生在一起。硕士刚开始的时候,非常难。我们系只有两个硕士,周围的同学都是博士,大家要上相同难度的课程。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补齐他们过去几年学过的基础知识。同时,博士课程基本上都以研讨会(seminar)的形式开展。一门课每周精读七八十页的阅读材料,然后大家上课的时候在老师的组织下讨论这个阅读材料。同时,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助教工作,博士班自己也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读书会,每周也有大量的阅读。一周读几百页的文献,完成一两本书,并且做读书笔记或者报告是家常便饭。在这样高强度的阅读下,必须要养成非常高效的精读文本习惯。在这样代训练下,自己必须主动去吸纳文献中的关键信息、论点、论据,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批判。因为在每周的研讨会中,你必须要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与教授和同学一起辩论。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是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提高。后来,我在港大念博士的时候都非常感激那段时间的积累,让自己在写作和阅读上进展很顺利。
读博期间,我开始更多教授本科生的讨论课(tutorial)。一般人文社科的课程里,教授的讲座(lecture)只占到教学的一半,另外一半就是讨论课。学生在讨论课上的表现和作业会占到总成绩的40%-60%。在每周讨论课上,学生要阅读完老师指定的参考文献,展示文献的观点和逻辑,并且尝试用里面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会明显感觉到不同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尤其是在大一的学生中间,很多学生明显对学术的阅读、思辨、发言、写作已经很熟练了。而有的学生还处在刚刚上大学的适应期,非常不习惯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更多了解后,我发现许多这些课堂表现很好的学生之前都受过国际课程的学术训练,已经掌握了学术阅读和应用文写作的基础。
许多应试的中学文科教育其实是与大学教育脱节的。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而没有积累基本的阅读、写作和思辨的能力。而相比之下,IB、AP等课程设计在把大学学术训练的要求普及给中学生,让他们更早具备在大学学习中必备的技能。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不同学科的疆界很多时候是模糊的、知识大多是跨学科的。一个亚洲文学的研究者,不但要掌握哲学、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同样要必备历史、人文地理的知识积累。而研究社会基层治理的政治学者,也必须熟悉公共经济学与政治社会学的重要论述。
在人文社科中,我们是在面对多个学科庞杂且相互交叉的知识体系。而AP、IB种种课程考察的知识点相比大学专业课程而言都是初级且简化的。要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和知识的脉络其实需要更多的学术阅读和训练。这些人文社科课程考察的也不是学生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有多么深刻,而是学生能够精读文本,初步理解这个理论,用其分析具体的问题,能够把自己的论点表达清楚,用充足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精读与议论写作恰恰是大学进一步进入这些领域,深入探究的核心能力。
犀牛AP英语语言、IB中文寒假班和写作竞赛训练班,
正在火热报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