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考生报考AP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数理化生等优势科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美国史、世界史等人文科目。这既是考生整体水平进步的体现,因为历史科目对英语基础要求更高,也是大学专业选择多元化的结果,因为优异的AP历史成绩有助于人文社科专业的申请。
然而不少学员一提起AP历史就内心犯怵,太多的人名、时间、事件怎么也记不住,杂乱而冗长的教材看不完,风格自由而散漫的外教根本跟不上节奏,似乎选择了AP历史就是给自己添堵一样。其实AP历史并不等于死记硬背,历史大考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历史脉络的理解,对宏大历史视角的把握,从给定材料中筛选、甄别、提炼信息和结合史实论述观点的能力,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Free Response Question)中的essay题则是开放式的,经常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今儿咱就从美国史和世界史中都十分重要的哥伦布大交流(Columbian Exchange),来谈谈如何从“大历史视角”学AP历史。
选修历史的同学们多曾听过航海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开辟从欧洲前往美洲的新航路的事迹,虽然他至死都误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但他在无意中开启了一场远比本次航海更为意义深远的历史进程——哥伦布大交流。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指的是新世界(美洲)和其他大陆之间的生物、人种、疾病、文化的交流。
原产于美洲的重要作物,从左至右顺时针顺序分别是:玉米、番茄、马铃薯、香草、橡胶树、可可、烟草
美洲作物被引入其他大陆广泛传播。1500年前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纷纷开辟前往海外的航线,哥伦布殖民美洲后,欧洲人发现当地除了金银这些贵金属之外,印第安人(Indian)还培育出很多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马铃薯(potato)、山芋(sweet potato),还有番茄(tomato)、花生(peanut)、凤梨(pineapple)等果蔬,亦有获利甚丰的烟草(tobacco)、巧克力(chocolate)等经济作物。欧洲农学家将之引进欧洲,并不断改良,进而传播到全世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也从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引入了山芋、马铃薯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它们不仅高产,而且在坡地、旱地皆可种植,随后在亚欧非广泛普及,世界的主食之一,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如明末中国人口突破2亿,美洲作物功不可没。当然,美洲作物中的番茄、凤梨、花生等都丰富了今天我们的餐桌。而可可和烟草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作物,巧克力和烟草行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暴利行业。
你能认得出来左侧的墨西哥类蜀黍(Teosinte)才是右侧现代玉米的祖先吗?前者原本是一种草本植物,被印第安人培训后才变成后者的模样。
旧大陆上的作物和牲畜被引入美洲新世界。欧洲殖民者把亚欧大陆上的小麦(wheat)、稻米(rice)、甘蔗(sugar cane)等作物带到美洲,在美洲的奴隶种植园里被广泛种植,然后作为商品粮卖到欧洲市场。直至今天美洲依然是主要的谷物出口来源,中美贸易战的一个焦点就是美国要求中国开放购买美国农产品。此外,亚欧大陆上的牛(cattle)羊(sheep)马(horse)也经由欧洲人运到美洲,南北美洲得天独厚的天然优良牧场非常适合放牧,于是像德州牛仔、潘帕斯牧场等经典美洲畜牧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今美洲都是世界主要的农畜产品产地,有没有对美式大牛排流口水啊?
哥伦布开启的新航路也导致疾病的全球化。历史上亚欧大陆各种流行病屡屡肆掠,每次瘟疫的幸存者都携带有抵御疾病的抗体。但美洲此前一直孤悬于海外,与其他大陆相隔绝,故而美洲的印第安人与其他大陆上的人种缺乏沟通,他们的体内并没有抵御旧大陆疾病的免疫力,所以当他们遇到外来的天花(small pox)、黑死病(black death)、流感(influenza)、麻疹(measles)、疟疾(malaria)等疾病,又遭到欧洲殖民者屠杀之时,印第安人大批大批死亡,北美的印第安人几近灭绝。当欧洲人达到美洲一个世纪后,北美的印第安人人口迅速下降了90%以上。当然美洲的疾病如梅毒(syphilis)等,也随着哥伦布的航行而被带到了欧洲,成为少数在亚欧大陆流行的起源于美洲的疾病。
1496-1520年西班牙殖民地印第安人数量变化,降幅之剧烈可谓惨绝人寰!
世界人种地理分布也发展很大变化。因为美洲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去开采矿产、去种植园耕作。所以非洲竟也受到牵连,当地的黑人被欧洲殖民者大量强迫贩卖到美洲作为劳动力,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黑奴贸易(slave trade/ triangle trade),而非洲因此损失近亿人口。由此,黑人从无到有得在美洲繁衍。美洲由原来的印第安人(黄种人)为主,变成白人主导下的多种族中社会,黑人、混血儿、印第安人都成为社会底层。
此外,还有美洲社会的欧洲化。因为美洲沦为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当地的语言变成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宗主国大量移民和强制传教的影响下,当地居民也或被动或主动地皈依了基督教(清教、天主教)。美洲社会,尤其是北美社会尤其明显地移植了母国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从而完成美洲社会的欧洲化。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所谓的“大历史视角”更注重分析哥伦布航海对各个大洲的影响,是长期的、大范围的历史后果,而非具体的年代、航海过程等细节——并非大考的考点。也就是说,要从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互动中看待哥伦布和大航海,每个地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注意到历史发展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若要论述哥伦布大航海的影响,可以从作物传播、疾病扩散、人种分布、美洲发展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