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国际课程体系几乎可以说是与国内应试教育“背道而驰”,尤其对于那些由体制内转轨到国际体系的学生们来说,适应期不可谓不长,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给「已有计划走转轨路线」的家庭们分享一下IB学科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的3大要素。
课本体系标准化
教学大纲相对固定
考试题型标准化题目
教材种类繁多
教师授课内容和风格各有所好
论文写作艰涩难搞
综上所述,IB国际课程的学生不仅需要会“学习”(这里指的是课本+作业+考试)还要会统筹规划。
这个统筹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IB国际学科选课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知道自己的长短之处,喜欢(占50%)和能力(占50%)的平衡才是王道,否则等到考试屡屡失利,孩子的自信心是多少次补习都补不回来的。
6大学科分为:

3大核心课:TOK+EE+CAS
TOK:也叫做知识理论,旨在让学生结合特定的学科,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探索获取知识的多种方式和途径。考察形式以论文写作为主、口头陈述为辅,对于很多不了解该课的学生而言非常玄乎。
EE: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完成约4000字左右的论文。
CAS:需要学生参与完成150小时的课外活动。
IB国际学科的备考资料与国内遍地都是高适配度的资料不同,IB生们需要自己搜索、筛选相关学习资源。
各门课程,加上TOEFL\SAT\ESSAY,大大小小十几篇文章,无所不在的写作,分数占比又高,对于打小只学习过模板式写作的同学来说,压力不小。
比如说EE文章就必须具备六个要素。IBO的EE指南中已经详细给出了要求:
1. 标题页(Title page)
2. 内容页(Contents page)
3. 导言(introduction)
4. 文章正文(Body of the essay)
5. 结论(Conclusion)
6. 引用和参考书目(References and bibliography)
除此之外,要想IB国际课程论文写得好,必须要“有内容”,也就是要有“知识+思考+分析+观点”。
学术论文的写作除了有知识沉淀,语言流畅,更需要灵活运用所搜集到的信息、数据、文献资料等进行论据分析、批判性思考、有效表达观点。因此从内容方面要认真考量:
● 如何根据选定的主题和所研究问题准备充足有效的内容
● 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
● 如何收集数据和文献,使自己的内容形成内在联系,可以有效进行下一步辩证研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