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 细胞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层、膜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 运输方式:扩散、渗透作用、主动运输(钠钾泵)、胞吞胞吐的区别及实例。
-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阶段、染色体数目变化、遗传多样性来源)。
- 细胞周期调控: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作用,癌症形成机制。
2.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 DNA结构:双螺旋模型(互补配对、氢键)、DNA复制过程(半保留复制、引物、酶的作用)。
- 蛋白质合成:转录与翻译的步骤(RNA聚合酶、密码子、核糖体功能)。
- 酶的作用:酶活性影响因素(温度、pH、抑制剂)、锁钥模型与诱导契合模型。
- 光合与呼吸:光反应(水的分解、ATP生成)与卡尔文循环;有氧呼吸三阶段(糖酵解、 Krebs循环、电子传递链)。
3. 遗传学(Genetics)
-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杂交实验、表型比例计算)。
- 遗传病分析:隐性(囊性纤维化)与显性(亨廷顿病)疾病的遗传图谱判断。
- 连锁与交换:性联遗传(如红绿色盲)、重组率的计算。
- DNA技术:PCR步骤(变性、退火、延伸)、凝胶电泳原理(DNA片段大小分离)。
4.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Evolution & Biodiversity)
- 自然选择类型: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分裂选择的实例。
- 物种形成机制: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作用。
- 生物分类:分类等级(界、门、纲等)、分子证据(DNA序列比对)的应用。
- 生物多样性评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及意义。
5. 生态学(Ecology)
- 能量流动:生态金字塔(能量、生物量、数量)的特点及局限性。
- 碳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CO₂的影响。
- 温室效应:甲烷、CO₂的来源及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6. 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
- 血液循环:心脏结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差异。
- 神经元传递: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K⁺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释放)。
- 免疫系统:抗体结构(可变区与恒定区)、疫苗接种原理(记忆细胞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 IB生物大考冲刺阶段的高效复习建议,涵盖知识巩固、答题策略、时间管理及心理调整,助你最后阶段精准提分!
一、重点复习策略
1. 高频考点深度巩固
- 核心章节优先级:
- 细胞生物学(膜运输、细胞周期调控)、分子生物学(DNA复制、蛋白质合成、酶与呼吸/光合作用)、遗传学(孟德尔定律、遗传病分析、PCR技术)是每年必考重点,确保完全掌握。
- 生态学(能量流动、碳循环)和人体生理学(血液循环、神经元传递)常与数据分析结合出题。
- 易混淆概念对比:
- 例如:有丝分裂 vs 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结果差异)、主动运输 vs 扩散(是否需要载体/能量)、光反应 vs 卡尔文循环(场所与产物)。
- 整理表格或思维导图,强化区别记忆。
2. 实验技能突击
- 实验设计要点:
- 明确 IV(自变量)、DV(因变量)、CV(控制变量),例如“温度对酶活性实验”中:
- IV=温度,DV=反应速率,CV=底物浓度/pH/酶量等。
- 对照组设置(如“遮光处理”验证光合作用需光)。
- 高频实验技术:
- 凝胶电泳(DNA片段大小判断)、呼吸计使用(计算呼吸速率)、显微测量(细胞大小计算)。
- 数据分析套路:
- 描述图表趋势(上升/下降/波动)+ 结合生物学原理解释(如“温度升高导致酶变性,活性下降”)。
3. 真题分类突破
- 限时训练:选择近3年真题,按题型(选择题、数据分析、论述题)专项练习,培养考试节奏。
- 错题归因:
- 知识性错误(如记错Krebs循环产物)→ 回归课本补漏;
- 理解性错误(如误读遗传图谱)→ 重新梳理逻辑;
- 技巧性错误(如单位遗漏)→ 强化答题规范。
二、答题技巧与时间管理
1. 分题型应对策略
- 选择题(MCQ):
- 排除绝对化选项(如“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错误)。
- 遗传计算题:先画Punnett square,注意显隐关系和概率相乘法则。
- 数据分析题:
- 答题公式:现象描述(数据引用)+ 生物学解释(原理联系)+ 结论(回答题干问题)。
- 例如:“柱状图显示A组CO₂释放量高于B组(现象),说明A组呼吸速率更快(解释),因为温度更适(结论)。”
- 论述题(Essay):
- 结构模板:定义关键词 → 分点论述(因果链)→ 举例 → 总结。
- 例如题目“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导致物种进化”:
1. 定义自然选择(过度繁殖、变异、适者生存);
2. 分点:环境压力筛选有利性状 → 适应性特征积累 →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3. 举例:蛾类工业黑化现象;
4. 总结:长期选择导致新物种形成。
2. 考试时间分配(以Paper 2为例)
- Section A(数据分析题):25-30分钟(确保细节不丢分);
- Section B(论述题):50-60分钟(留足时间展开逻辑);
- 最后5分钟:检查单位、术语拼写(如“mitochondria”)、是否漏题。
三、冲刺阶段避坑指南
1. 避免“广撒网”复习:集中突破高频考点,放弃生僻冷门知识点。
2. 忌死记硬背:理解机制(如“钠钾泵为何耗能”)>机械记忆。
3. 实验题陷阱:
- 未提及“重复实验”或“大样本量” → 扣分;
- 混淆“准确性”与“精确性”(如多次测量取平均提高精确性)。
4. 单位与换算:
- 呼吸速率单位(如 cm³ O₂/g/h)、浓度单位(mol/dm³)必须写明。
四、心理调整与状态保持
- 每日计划:
- 早晚各1小时背诵核心术语(如“chemiosmosis”“homologous chromosomes”);
- 下午2小时真题实战 + 错题分析。
- 模拟考试环境:用真题卷限时训练,适应压力。
- 调节生物钟:考前3天避免熬夜,保持清醒头脑。
五、考前1天必做清单
1. 快速过一遍 错题本 和 高频考点总结;
2. 检查 公式和单位(如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遗传概率计算);
3. 准备考试物品:计算器、直尺、黑色水笔、准考证;
4. 放松心态:相信前期努力,避免焦虑!
最后提醒:IB生物注重 “理解+应用”,冲刺阶段聚焦薄弱环节,用真题训练思维,考试时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必能稳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