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质疑国内唯一MIT女孩儿了!她的竞赛履历个个是重磅!普通人究竟如何“卷”竞赛?

时间:2024-01-10 16:38:18  作者:犀牛国际 来源:犀牛国际

没想到妈妈随手一条朋友圈,竟然会一场国际教育圈的大讨论。

 

最近,早申被MIT录取的北师大实验国际部李同学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原本是天大的喜事儿,妈妈很自然地发圈庆祝,细数了女儿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尤其提到了女儿的竞赛经历。

 

MIT

 

可没想这条朋友圈成了别有用心者攻击的“靶子”,质疑她的竞赛成绩普通,质疑和其他两位MIT录取者都有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相比,实在很“水”。 

 

事实如何,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不需要多讨论。

 

首先,她参加的这几个竞赛个个都是重磅,就拿数学来说:

 

👉 ROSS数学营的申请成功率不到10%

 

👉 SUMaC(斯坦福数学夏令营)的代数拓扑已经是本科水平的数学内容

 

👉 PUMac是普林斯顿官方的顶级难度数学竞赛

 

随便哪个都已经甩大家认知中的AMC十八条大街了,不管是不是组队赛,能参加已经是最好的实力证明了。

 

其次,仅凭妈妈的朋友圈和她自己澄清的信息来看,这些竞赛都不是孤立的一个数据,而是很好地讲了她的整个成长故事,自己DIY申请夏校、国内信奥赛和美国信奥赛的经历对比、以及她一路走来各个阶段的计划和成果。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女孩清晰的思路和不断自我挑战的毅力和勇气。

 

图片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次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国际竞赛?学生又该怎么做好长期的竞赛规划?

01

  民办学校国际竞赛成绩越来越好  

 

老师认为整个国际教育圈学生的“参培率”这两年直线上升,其中有三个现象值得分析:

 

      # 欣喜 #

 学校的介入  

 

四年前的竞赛培训,更多是个人选择,相对较散。而这两年,学校对于竞赛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很多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指定的比赛,甚至直接挑选优秀的学生组队参赛。

 

学校的这一态度转变使得这两年国际教育圈对于竞赛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民办双语学校的成绩也在大幅提升。参与培训的学生越来越规模化,备赛越来越有针对性。

 

这从近几年ISEF等竞赛的获奖名单中就能看出来。比如,四年前ISEF、丘奖等获奖学生基本都来自公立学校。而这两年平和、包玉刚等一线民办成了拿奖的主力。

 
图片

△平和已经连续三年斩获全球一等奖殊荣

 

           # 观望 #

 小众竞赛有喜有忧  

 

AMC、物理碗、美国信息奥赛USACO......这些竞赛的知名度可以说越来越高,而一旦大家都在打这些竞赛,似乎又难以从中做出区分,反而水涨船高让整个背提领域变得越来越卷。

理科小众竞赛越来越少

 

其实这两年理科领域并没有开发出什么新的有含金量的竞赛,基本还是那几个耳熟能详的比赛,甚至很多原来还小有名气的竞赛,因为政策等原因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图片

 

文科小众竞赛受追捧

 

和理科相比,文科一些竞赛反而越来越热门,比如知名的John Locke论文竞赛近几年数据飙升:

 

2020年,2740份投稿;

2022年,6805份投稿,增长了248%,

2023年,19104份投稿,对比2020年,暴涨697%。

 

老师道出其中玄机,因为这类文科竞赛首先门槛较低,并不需要很强的学科基础;其次评价的标准相对宽泛,因此获奖的机会也相对较大;最后备赛周期很短,对很多家庭来说属于“不耽误功夫,不去白不去”的选择。

 

 

          # 担忧 #

 功利性明显增加  

 

前两年参加竞赛培训的,基本都是水平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参加竞赛更多是因为自己学有余力,需要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有哪些比赛能打?有哪些资源可以用于拓展?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信息差。

 

因此当时的竞赛培训,更多是弥补这样的信息差,以及让孩子的天赋、兴趣有延申的通道。

 

但这两年参培家庭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现在报名竞赛的两类明显增加:

 

一类是偏科比较厉害的

 

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GPA并不算太好,但在某些学科上有些优势,因此特别需要竞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另一类是“莫名其妙就被卷进来”的

 

其中有不少是家长想要孩子参加竞赛,可孩子还完全是懵的。这类家庭往往家长和孩子自己都无法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甚至不少可能学校的课程还没学扎实,把竞赛当成了学科补习。

 

并不是说这些学生就不能参加竞赛,而是至少应该先搞定学校的GPA再考虑竞赛。

 

图片

 

整个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打竞赛在功能上发生了变化,除了之前的“扬长”变成了“标配”,甚至成为了“标尺”。

 

对于非专业的家长来说,IB、AP、A Level的数学区别在哪里也许不懂,但AMC有没有拿到5%却是非常直观的。

 

图片

 

02

  申请越好的案例越没有参考价值  

 

 

“孩子来了,先定一个目标比如美本前10,接下来开始倒推,倒推得越精确,时间越长,就越容易用白纸黑字的方式落下来,甚至包括几月考哪几个试、具体到多少分都可以明确。这种规划本质上就是一种人为干预,其实扼杀了孩子很多的可能性。

 

 

所谓“美本申请是玄学”,本质上的逻辑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兴趣是随机的,潜力是无穷的。他愿意学什么、喜欢什么,就自己花足够的时间在这个领域去钻研,然后钻研到高二左右来看,根据他的背景定我适合去什么样的学校,而不是说早早把目标定好。

 

“家长们往往喜欢参照‘最好’的案例,但这其中其实有个陷阱,就是大家会觉得越好的案例参考性越强。实际上恰好相反,最好的案例反而参考性是不强的。搬别人的故事、打造一样的背景,并不能得到一样的升学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接触到那么多的升学案例,无法从中发现背后的逻辑,更别说针对自己孩子做出调整了。但至少要根据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来推,而不是单纯的参照“最好”的模板。

 

图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培训体系中,学科竞赛和科创是占比最大的两块业务。但学科竞赛和科研分别适合的孩子却是完全不同的,比如:

 

 孩子的学科基础 

 

无论是科创还是学科竞赛,都要求孩子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相比之下,大部分学科竞赛只需要具备高中水平知识就够了,但科创竞赛却不设上限。

 


 

 孩子的综合能力 

 

学科竞赛主要还是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只要愿意听讲、愿意刷题,愿意总结,结果是比较好预期的。

 

但科创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学科知识,还要有主动性、时间规划能力、展示能力等等,甚至某种程度上需要一些灵性。

 

 孩子的时间 

 

学科培训的时间相对短而集中,而科创要出成果至少花费大半年。比如AMC培训一般大约40~60小时,而科创至少要在150小时以上,甚至其中写个论文就要花费10多个小时。

 

有的家长觉得科创贵,但其实单课时花费是差不多的,关键还是在于孩子能否有这个兴趣和时间来长期投入在一件事情上。

图片

竞赛资讯/资料

扫码了解/领取

 

 

关键字:美本留学,留学申请,美本留学服务,美本申请,藤校,

推荐资讯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