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随机节选某一年的数据,用了国内知名的第三方宜校网2019年的数据(来源于《宜校2019年度全国申请结果分析》):
(节选自《宜校2019年度全国申请结果分析》)
在2019年,藤校offer共175个,TOP 30 共3260个;牛剑offer共177个,G5 offer共2120个。这个跟很多中介机构的估算是差不多的,即每年藤校offer的发放学生人数在200个左右,前30大学发放的offer数目在3500左右;每年牛剑发放的offer人数在300个左右,G5发放offer人数在2500个左右。
(注:offer数≠录取人数,考虑到很多学生一人多申,以及有的学生拿到之后不去的情况;同时考虑到牛剑与剑桥只能申请一所的情况,牛剑发放的offer数还会增加很多)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大体可以做第一个判断,即藤校≈牛剑,美本TOP 30≈英本G5。当然这个判断显然是有问题的,但是数据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逐步缩小我们结论的区间。
(节选自《宜校2019年度全国申请结果分析》)
我们再看另外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大学C9的录取率是0.4%左右,985(全国共39所)的录取率是1.9%,211(全国共112所)的录取率是5.2%左右,双一流高校(全国共137所),录取率为6%。
(注意:以上的计算逻辑都是一样的,所以具有可比性。中国的录取率是用实际录取人数除以全部高考人数;以上的录取率是用实际录取人数除以当年全部申请人数。每个高校在自己官方网站公布的录取率,是用实际录取人数除以申请人数,显然比以上数字是要高很多的,注意这几点之间的区别。)
通过以上数据,从录取难度来说,我们也可以大体做一个判断:
对于中国同学来说,美国藤校≈中国C9>英本牛剑;中国双一流>美国TOP 30≈英国G5。
目前三大排名的权威机构,英国的QS、泰晤士报,以及美国的US NEWS,对世界大学的排名是非常不一样的。整体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排名,肯定是优先排名自己国家的大学,然后再照顾自己的表亲的国家,最后才是从实力地位出发对大学机构进行的排名。所以这种排名,看看就行了,不必太当真。
比如QS对中国的大学特别友好,把我的母校复旦排在了第40位,但是在泰晤士报和US NEWS上,它连前100都没进得去。在国内的排名中,无论是排名上还是实力上,复旦已经被同城的交大甩开了好几个身位。
即便是US News的排名,它有两个版本,全美版和全球版。能进入全美版前20的达特茅斯以及莱斯大学,竟然在其世界版的前100名中找不到,反而全美版中排名中位居第59的华盛顿大学在全球版中高居第10位。所以对于排名,真的就是看一看就可以了,别太认真。因为华盛顿大学更多的靠国际生生存,而达特茅斯和莱斯大学本来就是美国人自己的大学,每年给中国人才发几个offer?
所以很多国际高中甚至海外高中都是挑选对其有利的排名进行商业上的包装,这样大家都皆大欢喜。认真,你就输了一半了。
2019年亲自上课的一个学生GJW,从世外IB转到英高读书,当时英美双申,从SAT到SAT2,到NSAA,我们团队都全程带下来,成绩都特别优秀,SAT 1510,托福 113,SAT2满分,NSAA考的有点糊但是也顺利进入面试。最后拿到了牛津大学物理专业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ffer,后来她去做选择的时候,就没有一点纠结,毅然决然的直接选择了伯克利的物理系。今年圣诞跟着我们继续学习GRE,她后面要申请物理系的PHD,就想着先把GRE考了。
这不是一个个案。
我们以2019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录取样本为例,进行一次定量分析。选择这个学校有两个原因:其一,作为北京甚至全国出国成绩最好的高中,它的录取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顶尖大学的录取难度;其二,实验国际部毕业人数较多,进行统计分析才会有意义。
我们只对实验国际部2019年全美排名前30的样本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对于这样一所牛校来说,前30已经收割了绝大部分学生,在申请时选择前30之后的学生人数已经较少了,因此排名30之后的院校的录取量较少并非难度造成的。下表是该校被全美排名前30的学校录取的情况(根据该校公告,无重复计算,即每个学生只根据最高录取成绩被计入),依据2019 US News全球排名。
(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2019年部分录取结果以及学校排名)
对全美排名的名次与录取人数之间的关系和全球排名的名次与录取人数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双侧)(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统计结果表明,全美排名名次(数值越大名次越靠后)与录取人数之间为正相关,r(28)=0.506,p=0.006<<5%,模型有意义;全球排名名次与录取人数之间为负相关,r=-0.168,p=0.393>5%,无意义。
从结果可以看到,全美名次与录取人数的相关性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significant),而全球名次与录取人数之间无显著相关。当然,尽管是具有统计意义的正相关,全美名次与录取人数之间的相关性也不能算是特别强(科普:相关系数r的最大值为1),但是考虑到前30的学校当中有若干所是小型私立大学,考生处于偏好,报考人数可能会偏少,因此录取人数也会偏少,0.5以上的相关系数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基本上可以认为录取难度与全美排名关联度有显著相关而与全球排名没有显示出关联。
所以说,US NEWS的全球版就是个笑话,是很多华盛顿大学、UCSD的在读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对自己的母校进行精神胜利的源泉。
那么本科被著名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录取更难,还是被著名的哈佛、耶鲁、普林、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录取更难?
目前笔者查到的数据是:牛津和剑桥2019年在中国大陆分别录取了96人和98人,而MIT在中国大陆的录取人数可能不会超过5人,下图是“学而思国际”发布的2019年剑桥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录取情况。
这张图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录取分布整体上比较均衡,不像哈耶普斯麻以及加州理工的录取那样集中在国内少数著名公立高中,不少非牛校也有学生被剑桥录取;
第二,录取人数较多的学校未必是当地国际课程的龙头老大(当然也都是很牛的学校),比如北京市录取人数最多的是十一学校(6人)而不是师大实验,深圳市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深国交(18人)而不是深圳中学和深圳实验。北京的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剑桥大学只录取了一人,是因为该校学生成绩不够牛吗?从它的美本录取情况看,当然不是!
牛津、剑桥是超一流的世界顶尖大学,为何录取难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多数牛娃选择了美国,自然就削弱了牛剑的竞争难度;
二是牛剑在中国大陆的录取人员远远超过全美前5甚至前10的大学,难度自然也就进一步下降。
其实每年都有不少牛娃同时被牛剑和美国高校录取,如果美国高校的排名不是最顶端的,相信娃娃们都会选择牛剑(这不奇怪,不值得讨论);但是放弃牛剑而选择美国top15的甚至20的(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也时有发生,这大概是不了解海本申请的朋友们所想不到的。
所以公允来说,牛剑大体相当于美国的20名左右的学校(大体在杜克大学与UC Berkeley之间),也就大体相当于国内985水平(大体在山东大学到厦门大学之间)。
那么对于加拿大和澳洲的大学与美本的学校比较呢?我们看一个知乎上比较热的帖子,就明白一切了:
以上讨论只是基于录取的难度来说,而对于一个人选择某所大学,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情怀、学费、国家偏好、气候、政治……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选择权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大学的手里,所以以上讨论就是饭后谈资而已。而目前,很多机构和国际学校对于牛剑录取在宣传上的甚嚣尘上,甚至神话,家长们还是理性的沉着分析为好,毕竟,你见哪个公立高中宣传自己考进了多少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