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周我们有幸采访了毕业于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加坡南洋理工简称NTU)的 Prof.陈涛,由于采访内容较多,文章分为上下篇,主要给分享一些海外求学经历和专业经验,希望能在大家成长的道路上有所引导和帮助,希望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和动力!
您好,我是博士期间在新加坡学习的,新加坡长久以来被称作花园城市,不仅仅是绿化,而且还有一些人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残疾人专用通道,残疾电梯,残疾人厕所,就是说他在很多很细微的一些地方,他都考虑到了。因为新加坡的这个国家面积并不是很大,城市相对治理起来比较有秩序,1980年左右的老房子,相关机构也会每年定期维护,做一些粉刷和装修。不管是从环境还是人文,新加坡都是一个细节做到极致的国家,能在那里度过我的博士学习阶段,我的身心都十分愉悦。
另外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新加坡大部分普通人十分遵守规则的,他们的秩序感和规则感很强。如果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他们会在规则允许的框架内,按步骤去做事情,进而达到目的。举个例子,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店面门口经常能看到排队的人,也不是很嘈杂,大家都十分耐心地遵守这个既定规则。
新加坡人与人之前充满了诚信,就是比如说有时候到菜市场去买东西,可能钱没有带够,甚至可以和商店老板商量下次再来买时一并还上,大部分老板都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此类事情并不是偶然才发生的,我觉得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吧。另外这个城市也很安全,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勤工俭学或打工,如果晚上学校关门了,回不去了,即便是在外边的公园长廊上或公共区域的座椅上呆一晚上,都是没有什么安全问题的。我个人的感受就是,相对来说整个社会还是比较安全稳定的。
新加坡一直以来在国际上的评价确实是实至名归!那您能分享一些在新加坡博士期间学习时的感悟吗?
在新加坡,每个教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专业方向,也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所谓的国际知名大牌教授和年轻的老师的地位,在新加坡来说是相对平等的,学校会赋予他们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权。
我读博士的时候,与本地的学生接触比较多,大部分时候是辅助我的导师去指导一些本地的本科生。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我个人的一个感受是,新加坡的学生十分严谨,不会说谎,绝大部分都很诚实。如果学生们不诚信的话,这个学生就会被纳入不诚信档案,获得一个终身污点,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诚信诚实,讲话要讲实话。第二个是本地学生也很乐于发展兴趣爱好和体育活动,他们会参加很多社交活动。家长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就一些课外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大学或者研究生的录取对于体育和爱好都是由一定要求的。第三个现象是,学校很多实验室里面非常优秀的博士生、研究生,有一部分是来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这部分群体在科研上更加吃苦和努力,可以沉下心来,表现的也会比其他学生要好一些。
中学阶段拔高学习,在某些阶段可以培养逻辑和思维能力,但大学搞专业靠的是持之以恒,以及对这个领域的喜爱。如果喜欢就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如果不喜欢即使是再有天赋也会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高中阶段表现不错的同学,大学的表现也许非常平庸。专业探究需要成绩积累、建立领域的优势,竞争力是在多年积累中变强的。
中学阶段拔高学习培养了思维、提前锻炼了适应挑战和竞争的能力,了解其他人的学习思维,拥有超前思维,视野上会变开阔。中学阶段的拔高整个过程能锻炼心里素质、养成为了目标去用心钻研的好习惯,在大学专业探究期间都会自己带来正面的影响,让自己得到软实力的提升!
初高中是通识教育,也许进了大学之后,你才发现自己选学院到底是什么,此时请大家不要过早的给自己下定论,认定你就是不喜欢,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先判断大类兴趣,比如是喜欢工科?管理学?理科?艺术?然后在学习中逐步找到方向。
目前全球大学都设定了通识教育培养理念,大一大二先培养基础能力,如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分析方法的学习。无论你要从事什么方向,只要你希望做到出类拔萃,那么肯定需要使用到以上基本知识。比如说咨询公司给企业做咨询咨询、做方案支撑,这些方案的得出肯定是通过对客观大数据的收集,进而分析得出来的,否则泛泛而谈、但没有数据支撑的方案根本不具备说服力。
专业探究需要钻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行行出状元,不管哪个行业,都能走出一条道路。一定要学好基本科学和人文素养,不要把“不感兴趣”当作不求上进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