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论坛】与美国人类学专家焦扬教授的深度对话(下)

时间:2022-01-29 13:22:54  作者:犀牛教育 来源:犀牛教育

焦教授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 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和本科生学术导师。参与迈阿密大学人类学系课程教学目标的修订工作,并担任迈阿密大学多元化与包容论坛国际学生指导小组召集人。迈阿密大学TESOL认证训练完成18个研究生学分。

 

美国人类学学会、非洲人类学学会、应用人类学学会、和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协会会员。《非洲研究季刊》(African Studies Quarterly)编委会成员、审稿人。2次独立主持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倡议资助的课题,曾参与编写美国教育部资助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营商环境报告》,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多个项目。

 

昨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焦教授的个人成长经历,人类学学科介绍,以及专业选择方面的建议。

 

今天,犀牛和焦教授继续为大家献上这份《留学避“坑”指南》,希望能给同学们更多的助力和思考。

 

 

针对中学毕业到美国求学的中国孩子,如何克服异国学习不适应的情况,您有什么建议?

 

这个阶段的孩子我接触的比较多。在任教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不适应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样。有些同学可能是这个方面,有些是另外方面。有的同学可能适应的好一些,这个里面就比较复杂了。那么,我们只能概括的说,因为没办法具体分析到每个同学自身的情况。而且中国的孩子,他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个孩子之前的学习经历,背景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接触国际教育的资源比较早,有的孩子可能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少,这也不一定,所以我只能从大致上来说。

 

首先一点,有不少的学生刚到美国的时候,可能在经历两种文化震撼,我们叫Cultureshock。这里的文化震撼,是指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学生的学校生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学习,或者学术训练方面的文化震撼。

 

首先我们来看学术方面。他是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转变和转换呢?他是从一个偏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从已经被安排好的学习环境,要逐渐转换为由内在兴趣和内在的动力驱动,要自己做自己的掌舵手,要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个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的转换当中,有的同学可能适应的比较好,有的同学适应的不好。这里我的建议就是,从家长到学生,都要提前的去做一些这方面的准备,也就是说家长要尽量鼓励学生去发掘自己内在的兴趣,发掘他由内在动力去驱动参与的学术活动也好,兴趣活动也好。有些学校的环境,像国际学校,能有这样的环境,机制去培养同学。另外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说,要学会自己去安排,对于平时自己的学习,自己其他的生活方面,要进行日程安排,逐渐通过这些方法去提前训练。另外,如果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学长或是家里的朋友认识人,也可以去取取经借鉴一下。

 

还有一点,比如我们犀牛教育也可以在这方面给予学生一些讲解或者培训。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有的家长可能也不太了解美国大学学术化的地方,我们同样可以给予帮助。

 

另外,在学校的学术环境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面对教授,我们还要面对整个大学里的行政服务人员。比如说,我们要在大学里注册课程;我们的宿舍安排要跟宿舍管理员沟通;我们可能还要参加一些学校内的活动等。在这里反映出了沟通和文化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可能表现为,有很多同学我发现他不太主动去跟教授沟通。比如说这门课很难,但是我又没有主动跟教授去提问,答疑,或者是请求帮助。所以要学习如何和教授沟通、提问,利用好教授的office hour。还有一点是跟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从校园生活角度来说,如何去跟宿舍管理员进行沟通。比如说你需要写一封email,现在我这个舍友,他的作息时间跟我非常不一样,他经常打游戏。那么我现在提出一个request,我想要换一个室友,怎么去操作?怎么去沟通?包括其他的学生服务机构,比如我现在压力大,期末考试期间我心里承受不了,或者说我特别的想家,我如何去寻求帮助?有一些学生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的辅导机构可以去寻求帮助。还有就是我们参加学校其他的一些社团,例如Model UN或者是一些学术竞赛,都可以全方面的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所以这点要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就不适应了。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个学生,他课下以后来找我,他的问题实际上跟我的课没有太大关系。他的问题是什么?每个学校的宿舍为了预防火灾都有个消防喷头,那么他可能不太注意这方面,所以他把衣服衣架就挂在那个消防喷头上。挂的可能比较重就触发了消防喷头,他的整个宿舍都淹了,因为消防喷头会喷出大量的水。学校的宿舍管理人员就来问责,要他赔偿,他很害怕所以来找我。我就跟他讲如何去跟宿舍管理员解释这个情况。把你对消防喷头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去跟他沟通。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万一出了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如何去进行沟通。

 

那么另外一点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建议能够给孩子一个适当独立自主选择的空间。大学生或者是高中高年级的留学生群体,在适应环境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叫做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在这里指的不是财富,它指的是我们平时交往时的生活关系圈,文化习俗,社会关系层面的一些积累和资源。这些方面会决定我们在现实当中处理问题的结果。我们家长除了给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外,还要注意培养他的social capital。比如说有的家长可能会比较有意识的带学生去参与一些校外的活动,增长他的见识,或者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接触不同的人群,增加他的沟通能力,给他一些这样的环境培养,所以说对于家长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在您辅导的众多中国学生中,您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坑”同学们可以提前规避?哪些方法可以分享给同学们?

 

我对这个”坑“的理解,可能跟你们的理解有偏差,我理解的”坑“是,遇到的一些本来可以解决,或者本来可以更好应对的困难。这些跟我们刚才讲的除了学术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都有关系,当然学术能力肯定也很重要。

 

我教过的同学里,有的比较主动,内在动力比较强,所以他就会主动的去寻找和利用学校中的资源,甚至学校外的资源来帮助他学习,或者帮助他寻找工作,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大家要提前的去培养这个意识。学校也是一个社区,community,这个社区里肯定有他的规章制度,有不同的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在处理它所关注的部分。对于学生来讲,这是学校服务学生最核心的资源。除了我们的选课,学术辅导,写作中心,学生找工作的CareerCenter,不同的学生社团以外,还有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关注的方面,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心理辅导,还有一些少数族裔群体,这个少数族裔可能不仅仅说的是种族,也可能说的是性取向、阶级等等,少数族裔的学生群体也有他的资源。还有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对接社会的一些校友会,刚开始提到的CareerCenter,就是帮助学生写简历,修改简历,应聘的部门。所以说对于学生来讲,这些都是需要主动去寻找利用的资源。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在学习当中如何跟教授主动的沟通寻求帮助,让他理解你的问题,你具体的challenge。有很多美国的本土教授呢,他年纪比较大,一些50岁往上的美国教授,他对国际学生的接触相对有限。现在我们有一些比较多元化的国际学生,那么他在指导这些国际学生方面,可能会有点落后。他不会主动的关注到这些同学有哪些特殊的需求或者challenge,所以从这点讲,老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要主动的去寻求帮助。他可能不太善于帮助你寻找资源,那么你就要自己去寻找资源。比如说,我想去writingcenter,我要去了解一下,我以前没有写过这个学科的paper,我怎么样去更好的理解。所以课下一定要主动地去跟教授沟通。

 

还有一个”坑“就是人际关系,people skills。由于我们是中华文化圈,同学们到了美国,有可能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州,或者纽约,或者加州。美国的文化也很多元,你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对于当地的文化一定要有所了解。比如说南方的州它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文化特征?在学校当中,遇到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你怎么更好的去介绍自己?沟通,甚至交朋友?所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除了课堂之外,你要把你的社交伞张开,多通过这些方式去跟不同的人群接触沟通。

 

有的同学说我的性格就是比较内向,我不太愿意去社交,这个我们就要从两方面去看待。一方面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你毕业了之后肯定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所以说与其毕了业之后再去训练这个能力,不如在学习的时候就早早的开始培养。另外一方面,我们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也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去增加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群体的方式或者写email的方式来进行。

 

上面是学生到了美国之后遇到的”坑“,那么在留学之前,备考阶段的”坑“呢,我再来讲一下。

 

首先来讲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规划能力,我们要自己掌握主动权,比如说我现在想要出国留学,那我应该选什么专业,或者未来想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对于申请阶段或者申请之前的一些领域,我怎么样去加强我在这方面的优势。比如说我想走商科,那么走商科可能要强调实践经验,除了一些基础课程,你有没有实习的经验,有没有一些对于商科实践的理解。这是一方面,主动的去规划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

 

还有一方面,我们在学习当中要分清主次,比如说在我的申请当中,可能学校更注重某些方面,而恰恰这方面又是自己不够突出的,所以说你就要在这些方面去加强,把平时学习的主次分清。

 

首先非常感谢焦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犀牛的采访,相信各位同学这两天听了焦教授的经验分享,一定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新的思考!

关键字:焦扬教授,

推荐资讯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