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杰教授是复旦大学本科、硕士,加拿大女王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马克思学院副教授,所教授的《近代史纲要》等课程深受复旦同学的喜爱。目前在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全职博士生。
经典语言: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因为时长关系采访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文继续与大家分享历史学的种种精彩内容。
历史学到底是涵盖哪些研究内容呢?学习方法包含哪些?
我觉得对于中学阶段的历史学来讲,无论是AP还是IB还是A-Level,总体来讲都是那种非常普适性的历史,区别不是很大。只不过它们涵盖的空间和时间有所区别,比如说ALevel是可以选一些模块的,但是无论怎么选,它就是那些区域和那些时间,AP就是更集中,只有三门课,你要么学习美国史,主要部分就是从欧洲人的到来一直讲到现在社会,如果你选世界史,大概就是从这个1200年讲到现在。
如果说要是讲专业领域,那历史学的涵盖领域就太多了。总体来讲他都是通过时间跟空间两个方面去定义出一个领域。比如说奥斯曼土耳其时期,或者说中国的某一个朝代,如说宋元史蒙元史,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形式。整个历史学领域,你无论在哪里,他都是按照时间跟空间来组织结构的。
进到大学之后,你可能会选犹太历史、美洲历史、非洲历史,大概都是通过两个维度把课程的内容界定下来。但是对于如果不是专门学历史专业,你只是选一些通识类的历史类课程,基本上就不会分的特别细。一般来讲会有一个大的范围,比如说欧洲的起源,美国内战之后的相关内容。
非历史专业就是是大块的通识类内容,但是如果真正去读历史专业的话,可能就要细分方向了。你一旦进入历史专业领域,那么你就成为了这个领域内的人,任务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了。外面的人只需要了解一下大概内容,那么内部的人就需要创造新的知识,要能够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去钻研,所以最后必然会进入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方向上。你最后会研究很短的时段里面的一个很独特的问题、或者一个现象,比如你可能从多方面去钻研古埃及的某一个王朝、某一个法老的某个特定问题。
我觉得对于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学生来讲,大学学习和高中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AP本质上就是大学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大学水平的。IB和ALevel也是一样的,高中阶段的要求跟大学阶段的要求衔接得非常平顺,
国际教育的特点包括敢于提出质疑,并不是信口开河、标新立异,而是更强调reasoning,有理由的去质疑。所以走国际体系的学生想要通过死记硬背去拿好成绩,可能性不太大。同时整个西方教育的通识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critical thinking,我们叫做批判思维,基础规律是不要盲从权威,更强调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然后能够去理解不同地方之间的关联。因为空间、时间的并不是绝对割裂的,总会有一定的联系,而批判思维齐奥恰也强调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因为近代世界,自1500年以后,连成一,全世界的关联都是非常非常深的,所以你很难说孤立的去学某一个国家的历史,然后对其他的地方一无所知,更多的强调一个全球化的视野。
您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历史学和考古学这两个专业的一个区别和联系吗?
这两者是关联度远小于它的差异性。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是完全不同的门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历史学是通过已有的文献、文字记录来展开工作的,考古学更多的是通过田野发掘来开展工作,所以说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然后他们的考察的这个对象有一定的重合度,但是并不完全重合,比如说整个史前时代,历史学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没有历史记录的地方历史学家是没法研究的,但是有历史记载的这个时段,只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小部分,可能1%都不到,也就是说99%的人类文明,只能够借助人类学、考古学。对于史前时代的研究,基本上那是考古学的领域了。然后考古学们用的方法也比较多元,包括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时间测定,甚至可以用上环境科学的一些方法,而且考古学是有实验室的。那么历史学就不大会有这种实验室了。当然他们也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如果考古汉代墓穴的发掘,那么汉代历史和汉代的考古,重合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墓穴发掘出很多的古典文献,那此时不光是考古学界的事情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都会有兴趣研究新发掘的文物,但是如果说发掘出来的文物与文字无关,那历史学家跟古文字学家就不大会去凑热闹,此时就能明显体现出领域不一样了。
能分享一下就是您在大学校园里见到的同学们的学术特点或者是生活方面的一些特点嘛?
这个太多了,总的来讲看到很多差别,比如说这个中国的大学是让学生在食堂吃饭的,不鼓励甚至是反对学生做饭,那么在欧美的大学,他的理念是反过来的,其大学食堂的无论从规模还是服务时间,跟国内的大学比立见高下。我个人感觉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够对自己负责。宿舍也是一样,优先安排大一学生入住学校宿舍,后面就鼓励你搬出去,自己开始融入社会。
欧美大学学费是很贵的,国内大学的学费只是象征性的收一些,比如复旦20年前的学费是每年5000元人民币,好像直到现在也没有涨,基本上就等于是免费。但是像美国这边的私立学校,6、7万美元一年很正常,公立大学会便宜一点,像现在大多数州立大学的国际学生,大概3、4万美元一年。
如果从学术上讲,北美这边的大学做学术是十分认真的,老师教书是得认真教的,学生上学是得好好上。对教授来说就好像参加拳击比赛,稍有不认真,就会被“打”得鼻青脸肿,对学生来讲,如果达不到要求,拿不到应有的points,就无法顺利毕业。
另外一个现象我印象比较深刻,欧美没有要求学生在硕士博士阶段发表期刊的说法,后面我了解到,欧美学者会认为publish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发表期刊的前提是先成为内行人,然后才可以去做内行人该做的事。那么什么是内行人?传统认为就是完成PHD的训练之后,所以从逻辑上讲,就不能够要求在博士之前的学生发文章。我了解下来,似乎没有哪个美国的学校要求你读硕士或读博士阶段必须发表论文,否则不给你毕业的情况。欧美的教授们是有final say(决定权)的,只要他们认为你合格了就可以毕业。所以欧美学生需要做一篇好的研究文章来说服教授,他们点头了,那你就可以毕业了拿到学位了。现在国内的大学也进入了改革期,很多学校已经看到了前面行为的弊端。
其实推荐书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谈不上有什么必读的书,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虽说没有固定的法则。但如果可以找一个趣味相投的老师带着你一块读,是比较好的一种做法。
我觉得我看了不少这个国际教育方面的教材,大多数教材还是不错的。如果一定要在历史学领域推荐什么书的话,咱们可以去了解海外出版的,尤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英语国家,他们出的这些经典的、采用率比较高的教科书,都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的教科书是要竞争的,虽说人人都可以编教科书,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能够胜出的教科书,拿一定是质量过关的,否则大家不会爱用的。还有就是通俗书籍,比如科普类,也就是专业人士写给大众看的这个书,尤其是更新版次非常多的那些书,说明反响很好,市场有需求,出版商才会找作者出新版。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也会及时的做出修改,他也会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或者针对他自己update的最新内容,做出调整。
关于做笔记这块,确实很重要。因为我们刚读完书的时候,觉得挺过瘾、很有收获,但过两天也许就忘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你读书的时候take notes,现在已这个电子化时代了,我们不需要用纸跟笔,这也不方便,现在十几岁的学生都喜欢用电子设备云存储,无论移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接进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